杭州电视台 2019.5.26
杭州台记者 陆栋 夏鹏 报道
创建于1957年的杭钢,见证了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成长与发展。经过60多年的风雨洗礼,杭钢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、从弱到强、从单一钢铁到适度多元发展的道路。2015年,随着半山钢铁基地的关停,杭钢开启了第三次创业,再次驶上了发展快车道。“以钢铁意志做人、建业、报国”的杭钢精神,支撑起了一代又一代杭钢人艰苦奋斗、砥砺前行。
今天,由本台与市委党史办共同推出的《我们的接力跑》系列报道就将走进杭钢
在杭钢云计算数据中心,投资7.5亿, 拥有9670个机柜规模的二期工程正在进行桩基施工,明年2月前将建成投用。未来,这里将成为省内最大的单体数据中心。
去年1月,杭钢云计算数据中心开工建设,去年年底,一期工程交付,1653个机柜已经为多家知名企业和运营商提供云计算服务。给“钢铁侠”装上“数字芯”,杭钢人再次用行动证明,他们不仅能炼铁成钢,还能“炼数成金”。
“ 要在里面建三层,高层搭建的建筑设施不方便,原有厂房桩基没有用的,要重新打桩、补桩进去,之所以保留厂房的外壳,也是作为杭钢工业遗存的见证。”
“ 数据中心我们是第一次接触,从一张白纸开始,我们没有因为转型而没有激情,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,充分发扬了杭钢的以钢铁意志做人、建业、报国的精神。”
“以钢铁意志做人、建业、报国”被称为杭钢精神。一代又一代的杭钢人秉承这种精神,砥砺前行、创造奇迹。新中国成立后,浙江没有自己的钢铁厂。为了解决缺钢少铁的突出矛盾,1957年4月2日,杭钢破土动工。
1958年2月26日,一号高炉炼出了第一炉铁水。两个月后,一号转炉炼出了第一炉钢水……从此,熊熊的钢铁炉火,见证着杭钢人的激情岁月。
在杭钢技术中心的产品陈列室,至今仍保留着历史的印记。各类钢产品不仅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,后期还被用到了“神州五号”航天飞船上。
张雪根,1970年毕业进厂,2013年光荣退休,在杭钢一待就是43年。在他珍藏的上世纪90年代的两本册子里,专门记录了杭钢精神的提炼和发扬的过程。
“ 当时征求职工意见,只有职工参与了,他才会去遵守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,不仅是炼钢,也是炼人。
有了这个杭钢精神之后,大家的精神状态有了一个标杆,还有了一种凝聚力。”
那个年代,杭钢人迈出了第二次创业的步伐。
1995年,杭钢整合浙江省冶金工业总公司,通过股份制改造和市场化运作,让非钢产业得到蓬勃发展。
到了2004年,多元产业并举的杭钢,连续3年进入全国最大企业百强行列,其中的半山钢铁基地更是拥有年产400万吨的生产规模。
然而,为了去产能、调结构、促转型,2015年,杭钢却以壮士断腕、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,全面关停了半山钢铁基地。用150天分流安置1.2万人,成为全国去产能的典范。
几秒之间,一号高炉烟囱瞬间消逝,杭钢又到了转型关口。
出人意料的是,杭钢的第三次创业,确立了主攻节能环保产业、做强做优钢铁制造及金属贸易产业,培育数字经济、技术创新服务产业的“2 2”产业架构。碰巧在这一年,温州启动了中心片污水处理厂迁建工程,招标公告一出,11家业内大佬纷纷报名。杭钢旗下的紫光环保放手一搏,最终竞标成功。
“ 当时我们的规模是最小的,所有的单位竞标时都没有扣分,而我们在规模上要扣3分。竞标前去踏勘,去了解地质条件,我们最少去了七八次,我们造价,包括我们方案的精准性,决定了我们的报价是最低的。最后我们以一个最小的单位拿下了这个项目。”
项目开工后,各种困难接踵而至。污水处理厂东侧与瓯江只有60米,西面8米开外是正在运行的老厂排放管……面对错综复杂的施工环境和社会各界的质疑,杭钢人稳扎稳打推进工程实施。
最终,这个亚洲最大的半地埋式污水处理厂提前半年建成。时代变迁,精神永存,杭钢从“黑金刚”变成“绿巨人”。
从炼钢炼铁转型向环保产业进军
杭钢人的血液中始终流淌着
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的创业精神
提振精气、砥砺奋进的拼搏精神
我们对产业转型升级有必胜的信心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