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江省党代会代表热议:打造最优创新生态 让“第一动力”更强劲
发布日期:2022-08-22 浏览次数:

2022-06-21 21:38浙江新闻客户端     记者 祝梅 夏丹 翁云骞

白马湖实验室

【报告摘要】
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;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;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;构建现代产业体系;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。明确要求浙江,以人才为本,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;推进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;坚持“腾笼换鸟、凤凰涅槃”,加快新旧动能转换,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。

浙江冶金集团(杭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)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张利明代表。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王建龙 摄

张利明代表——

步步争先实现新突破

认真学习省党代会报告,浙江冶金集团(杭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)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张利明代表颇为感慨。“报告提出要全面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,如何提升?从杭钢的转型实践看,答案就是转和变。”

转的是结构——1957年建厂的杭钢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化的钢铁企业,2015年起,企业有序关停半山钢铁基地,逐步构建起节能环保、数字科技、钢铁智造、现代流通四大产业板块。变的是业态——半山基地重点打造“云计算、云服务、云智造”三大产业集群,“浙江云”和“杭钢云”数据中心,将为全省工业互联网、智能制造、数字金融、智慧城市、未来社区、智能环保等行业提供算力保证。

创新求变给杭钢带来的活力,让人刮目相看——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2653.88亿元、利润40.10亿元,分别同比增长72%和78%。

“报告提出要做强做优生产性服务业,这对浙江全面转入创新驱动发展模式,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意义重大。”张利明代表认为,提升产业能级、增强产业链韧性离不开高质量的生产性服务业,这正是企业布局新赛道、实现新超越的战略方向,杭钢要紧紧抓住时代的机遇。

“新产业就是新的竞争力。”张利明代表说,包括两座数据中心在内,杭钢今年将重点加快推进总投资206亿元的5个省新基建重点项目,持续优化数字产业生态。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,步步争先,推动企业转型发展实现新突破。

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、总工程师王学泽代表。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董旭明 摄

王学泽代表——

创新的关键是人

“加大对基础研究人才、领军型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支持力度,培养卓越工程师、高技能人才队伍……”读到报告里的这句话,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、总工程师王学泽代表感叹:“说到了我的心坎里。”

从2005年落户余姚,到成长为国内半导体靶材龙头企业,江丰电子的茁壮成长,始终不曾离开浙江这片创业创新热土。“报告提到要突破集成电路、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等‘卡脖子’技术,这正是我们十多年持续奋斗的动力源泉。”王学泽代表说,为持续向产业高端进发、实现产业自立自强,江丰电子建起了一支由领军型人才、优秀青年人才、工程师、高技能人才组成的完整人才队伍。

“创新的主体是企业,而企业创新的主体是人。”王学泽代表说,除了用好各级政府的引才计划、引进海内外人才,企业内部已连续多年从一线员工中评选技能大师、技术能手。“除了薪资奖金股权津贴等物资激励,我们公司食堂还设有专门的‘大师厅’,希望通过细节的打造,营造重视、尊重各类人才的氛围。”

鼓励企业成长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、专精特新‘小巨人’企业,首台套也有政策奖励……王学泽代表说,扎根浙江发展,江丰电子有一个明显感受,这里鼓励、重视制造业发展,特别是对高端制造业支持力度很大。

“报告提出要建设更具吸引力人才平台,当实用的人才政策与浙江制造业升级结合起来,一定会相得益彰,浙江制造未来可期。”王学泽代表建议,浙江的人才政策应多维度持续发力,特别要针对产业发展需求,加大对技工、技师人才的政策支持力度,助力更多浙江制造企业吸引人才、留住人才。

宁波市科技局党组书记、局长费小琛代表。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董旭明 摄

费小琛代表——

培优补短强能级

“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”“构建以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为龙头的新型实验室体系、以国家产业创新中心为重点的产业创新体系”……报告读至此处,宁波市科技局党组书记、局长费小琛代表忙着“划重点”。

“报告提出要大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高地和创新策源地,宁波要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。”费小琛代表说,承载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、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战略使命,宁波正围绕“全球智造创新之都”这一目标,锻造创新硬核力量、提升创新策源能力。

“创新不是单兵作战,需要系统联动。报告中提到要‘打造最优创新生态’‘打造战略人才力量’,这对浙江进一步集聚优质创新资源,提升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至关重要。”费小琛代表说,针对科创资源相对薄弱的现实,2020年7月,宁波首次在市委全会上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和创新“栽树工程”,面向世界科技前沿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吹响创新“号角”。

坚持“培优补短”,过去五年,宁波大手笔引进建设40余家产业技术研究院,启动建设新材料、工业互联网、关键核心基础件三大科创高地。企业创新活力不断激发,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从2017年的1479家增至2021年的近4000家,年均增长率超25%。

“省实验室是构建新型实验室体系的重要一环。作为我省在新材料领域布局的唯一一家省实验室,甬江实验室攻坚克难,创新机制,成立一年已引进落地高层次科研人才百人以上。”费小琛代表说,宁波去年启动了甬江科创区布局建设,实施研发总部甬江集聚计划。“希望吸引更多与宁波产业气质相投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(装置)和高端机构落户,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级。”他说。